沈秋昊
康奈尔大学 MPA
公共管理专业 经济政策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 学士
戴姆勒集团、LinkedIn China 等实习
其他 Offer: 西北大学 IMC 项目(市场营销专业排名第一)
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
GRE 329 托福 113
整个七月,我都在离开北京的离愁别绪里挣扎。
需要离开是因为我要到美帝去读书,给自己二十多年几乎是唯一“任性”的决定一个交代。经过两年的准备,任性的决定是送我如愿要到小镇 Ithaca 去了。这自然是我的小喜事,但是离开帝都的离愁别绪也是真实的。不过这不要紧,我一直觉得,人只有在轻度悲伤的情绪里才能说出最好的话来。
读了往期几位前辈和战友的故事,我深感已经踏足那片大陆的个体,生活之多彩、经历之丰富。我本已是他们的读者和后来人,那么我该以我轻度悲伤的情绪,说出些什么呢?与其说我的申请有什么是要分享给我的后来人,不如总结一下申请季教会我自己的一些浅显道理吧。
尽力计划、接受意外
我曾暗自对我的 GT 分数引以为傲,因为在我所在的 colorful 的中国传媒大学一度是本届同学中间,算是相对极好的分数了。后来作为 Advertising 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戴姆勒集团 Car2go 项目在中国的落地初创工作,在申请季中,身在 LinkedIn China B2B 部门实习了将近五个月。这些 BG 加上之前实习集中于 Marketing 领域,我一度认为离梦校西北大学的 IMC 项目还是很近的。
职场第一天,我是那个穿着 T-shirt 初入外企的小男孩,见到西装革履,见到突然密集的工作流程,冲击感好像一下子涌了上来。选择 3 家 Agency,听方案,排列 Timeline,Weekly Meeting,因为落地初创,几乎每一件事的执行,竟都落在了一个实习生身上。印象最深的,是戴姆勒 Car2go 的官方网站上线。从网站的板块排列、文案和每一个细节,到现在,你看到的 Car2go 中国官网,其中有 60% 都是在当初,作为实习生的我一手完成的。
剧本已经写好,这种期待加重了后来被 Waitlist 的失落。
然而重点不是这些。在被 Waitlist 的前几天,我突然觉得我对梦校长达两年的强烈欲望消失了。不知道他人的心理机制如何,对我而言,梦校引导我应战 GRE,消解它放大我智商弊病的痛苦,因此我对梦校的执着近乎偏激。
但是在三个月的申请季里信息的不断增加和与对方 AO 的交流,减弱了我对梦校的梦,反而增加了我对 Ithaca 的向往。这种微不足道的变化在一个谨慎的人身上,几乎等同于“变天”。对我而言,决定去康奈尔大学读 MPA 而不是去 WL 转正了的梦校或者 Fuqua 读我的本专业,是意外战胜计划性的结果。
但因为它意外的属性,让我更加感激康奈尔,也更会意于人生的安排。
给信息标个价
我的留学准备,总在信息层面上有一种单兵作战的感觉。
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多彩的地方,好多次和朋友聊天,我们都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它颇有些“未来中国南加大”的范儿。但是要正经讲起留学准备工作和信息分享,却着实是被这种多彩冲淡了一些。
这种信息流动的滞后和清淡表现在整个留学准备过程的方方面面。比如,虽然我从头到尾都非常关注国家留基委的公派留学信息,我却把公派项目 800 人的名额理解成了所有委员会与目标院校 1 对 1 项目的名额之和。因为我的申请目标里没有几所有合作项目的目标院校,自然也就没有在额外研究什么。
剧本已经写好,这种“为什么我没有再研究一步”的心态加重了后来看到同学拿到公派的失落。
钱从来在留学里没法成为一个问题,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烧人民币的路线。况且,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心理机制会自然而然提供各种 excuse 来减小实际损失造成的心理打击。但是,什么东西一旦被标了一个价格,其价值就表达得更直接了一些,尤其是一个数字后面那个多个 0 的视觉冲击力。
在人的社会,让他人舒服高于一切
申请季临近尾声的时候,陪朋友参加兄弟学院辅导员举办的留学经验分享会,来分享的高年级包括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去北大读对外汉语研究生的同学、芝加哥社会学、悉尼大学会计和港中文新媒体的几位大四同学。
大家都抱持打破前文所述“传媒大学的留学信息迟滞”的美好愿望去分享,而且从头到尾也保持着最大的善意和客气。但是这位全奖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女同学却在不经意间说了几句非常有趣的话。比如,“想去芝加哥是因为排名高,排名没有前二十的学校我看不上”,“全奖很简单,不行还有 TA,再不行就算你慢了半拍,还有留基委的公派你可以申请。”
如果有其他办法可以表述清楚我的意图,我肯定不愿意引用这位姑娘这几句随口一说的话。但这是整个申请季给我触动最深的场景,是最有营养的瞬间。
因为这几句话一出口,已经发完言和没有发言的同学都感到被无礼地冒犯(当然也包括错过了公派的台下的我,因为我慢了不止半拍 lol),辅导员老师脸上写满了尴尬,学弟学妹的感受如何,我也在听众席上所以无从考证。
我无意 Judge 这位姑娘的言论,并且这位姑娘也确实拥有优秀的履历和优秀的申请结果,可是优秀的人如果让人感到不舒服,这份优秀应该如何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呢?
倒不是说人活着一定要取悦人,但是人生在世苦难颇多,因而,心怀对他人的感受一点基本的照顾,应当能算作那些成功学的前提吧。
其他的话
自从荣幸地被约稿到现在,我怀有最大的诚意想为灯塔的光加那么一毫厘的亮度。然而我思前想后,觉得留学的精彩之处和申请季节的苦难,我的前辈们和战友实在写的比我好太多了,我觉得美好的色彩和成功的基调都留给大家分享喜悦。
而我过完这一年,只有以上这三句话想说,这三句话以外的,都是 bar 里和朋友喝着酒才能扯的“情境补充”。
表达欲的减损也是整个筹备和申请季带给我的痕迹,可能是在 PS 里自我表达得阶段性厌倦了吧。当然,能够认真地说出三句话,还能算是为后来的人们前行的道路增添一点光亮吧! 真庆幸,还不至于像冯友兰先生教得那样,话说多了就直接归于潜默。毕竟还有好多话要留到康奈尔去体会,然后再说呢。
一个关注海外教育、常春藤留学的订阅号
成为灯塔故事手册的主讲人
讲述你的故事
猛戳,填写以下表格
https://lighthouse5.typeform.com/to/vmeX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