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浩
雪城大学纽豪斯学院 新闻学硕士
高级英文口译
纽约《世界日报》全职体育记者
Scout Media、SB Nation WTLC、参差计划等媒体记者
像镜头一样,游离在场景之外,而聚焦没有自己的画面,是最适合我的角色。
两年前决定出国留学新闻专业,除去“理想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能体验那种镜头般的感觉,体验捕捉并理解故事的过程,体验置身事外,生活在别人处的状态。
在雪城大学一年多时间里,确实也让我真切体验到了那样的状态:与素未谋面的人交流,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种未知感有时会带来恐惧,更多的时候则是惊喜。从陌生到熟悉之后,每一次还是有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初入大学的第一份作业,是街访。在杰斐逊大街上,我展开了人生第一次艰难的扫街。标准的街访作业,要求新闻专业的所有新生离开校园,在半天的时间里,去扫街采访,完成问 10 个人 1 个你预先设定问题的任务。这份作业的精要不在于锻炼你的勇气,不在于考察你的写作水准,而在于挑战你的应变能力:在预设好的问题之后,随着采访对象的回答,你随机应变,提出的第 2 个问题,才是教授最关注的。
用自己的理解复盘别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奇妙的旅程。
不过任何一个过程都是从陌生开始的,我更是经历过无数次的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剖析一个陌生的角色,自己想好的角度随着采访内容突然转折,通完电话才发现之前忘记打开录音软件。
在面临有截稿时间的压力下,屡屡被没有算计到的突发情况搅得狼狈不堪。
比如,在杰斐逊大街上的陌生人,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恐怖。作为一名体育方向的新闻系学生,大多数人很乐意和我聊一聊纽约尼克斯队的安东尼,甚至聊过之后,还要举起手和我 High Five。
完成一份作业,就像是模拟一次真实的新闻事件采访,一件小问题,可能毁掉所有之前的准备。在完成采访回到学校的深夜,天已经下起大雨,我这才发现 10 个街头采访中,有 1 个没有录上音,也就是说,仅有 9 个的采访录音,没能符合第二天就要提交的作业要求,第一次的作业,我就要面临彻底的 fail 了。
所幸的是,也有无数善意伴随着这条略缺安全感的旅程:教授鼓舞人心的鸡血好像真的能让人相信“有十个自己就能改变世界”,采访对象善解人意地放慢语速,看我没车甚至索性自己开车送我回学校图书馆。
生活没有如果,现状相比遐想或好或坏,但都已经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定局。对于我来说,选择转专业出国,让我这两年的现实,处在了心中标尺“好”的那一端。
我决定在最后的时刻完成补充的 1 个采访,深夜将要坐公交车回家,第二天清晨就要提交所有的 10 份采访,唯一的机会,就是从学校,回到家里的这一段路上。
那天,在回家的夜班公交车上,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和车上的乘客聊起了天,完成了我人生里的第一次街访作业。
没有出国,我便不会遇到雪城这座冬天动不动积雪没过脚踝的城市,在它安静低调的 downtown 发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没有出国,我便不会有机会在学校的体育馆里,亲眼观看备受全美赞誉的大学篮球队的比赛,然后穿过容易让人迷路的内部通道,到更衣室零距离接触喜悦或黯然的情绪;没有出国,我就不会知道美国竟然有各种各样的胡子造型比赛,还采访到2014年波兰世界胡须大赛 ImPerial Partial Beard 种类的冠军选手,还惊喜地发现他把我对他的采访故事放在了他自我介绍的链接上;没有出国,我也不会有勇气用英文写作,供稿不擅长的评论分析,甚至发现国内不少网站竟然还翻译了我的英文作品。
波兰世界胡须大赛冠军把我对他的采访故事放在自我介绍的链接上
链接 https://badgermag.com/2015/06/25/razor-hater/
想来其实我一直就喜欢用别人的故事充实自己的生活,早在拿起手机,录音采访之前就是这样。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也总安于做耳朵用得比较多的那一方。学新闻和做记者,不过是让我生活上的性格得到了外延。
在美国,我是一个外国人。在采访之后,我常常会被采访对象反问自己的故事,因此往往得以从别人的角度,感受自己的生活,因缘际会地挖掘出一点埋藏在某个角落的记忆。
离开雪城的那一天,我在公寓楼下等公交的时候,遇到有人来换零钱,我把身上还有的一张新的交通卡拿给对方,说我不会再用到了。
确认我真的是再不会用之后,她拿过交通卡,一脸惊喜地拥抱了我一下。
火车站等待的时候,我一直在循环 Wiz Khalifa 的 See You Again,虽然我清楚可能自己再不会回到这个地方了。过了车该到时间半小时车还没有来,我去问工作人员,才发现原来自己买的是一张当天凌晨两点发车的票。
百感交集的心绪顿时掺进一丝狗血。
今天看时间的时候才惊觉,来美国已经整整两年零一天了。雪城一年毕业之后,我来到了纽约,在《世界日报》做一名全职的体育记者。
由于之前工作抽签没有中,我在美国的时间已经可以用倒计时来计算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一直在纽约留下来,即使工签抽中,我也只是想多攒几年经验回国发展,但想到一段时光即将终止,一个地方或许再不会复返,总是会在心头搅起阵阵情绪。
Chris McCullough 职业篮球运动员
Michael Gbinije NBA球员
Julian Buescher MLS球员
Jordan Murrell 足球运动员
Nick Perea 足球运动员
Adesina Koiki 体育记者
Erik Wemple 华盛顿邮报记者
Barbara Conte Gaugel 艺术家
Ralph Rotella 修鞋店老板
Gloria Romeo 市民
Bethany Holbrook 小镇居委会主席
George Curry SUNY大学教授
Breanna Bachini 职业网球运动员
Younes Limam 网球队教练
Shelley George 网球队教头
Rhiann Newborn 女子网球选手
Komal Safdar 职业网球运动员
……
在雪城读新闻,在纽约做记者,以上,是我曾经采访过的无数人里,其中小小的部分。未来就要去向一个新的城市,但那些在别处的生活,终究都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微信订阅号:造一座灯塔
成为灯塔故事手册的主讲人
讲述你的故事
猛戳,填写以下表格
https://lighthouse5.typeform.com/to/vmeX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