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无论身在中国,还是全球各个国家,疫情都不会很快过去。不仅如此,世界各地都有疫情继续蔓延。

 

适应未来多年里都会长期存在的疫情下的新世界,是每个人都需要修的功课。那么,正在别国读书的留学生们都在经历着什么?我们梳理了全球各国留学生对未来疫情下的新世界里,体验到的所见所闻。

 

 

疫情中的加拿大

 

来自印度、荷兰和毛里求斯的三名留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他们在加拿大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

 

Atharv Agrawal 来自印度孟买,是多伦多大学 Munk One 项目的留学生,这一项目共有 25 名学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秘鲁,塞内加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内的众多国家。

 

Atharv 目前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包括经济学,数据分析以及和平、冲突与正义相关的议题。以下就是 Atharv Agrawal 的自述。

 

得知消息非常突然,当时我正坐在学生宿舍的餐厅里。这是我大学的第一年,说实话,我在精神和情感上完全没有对此做好准备。而且那是我这一整年来第一次为了赶作业而翘课。很难过,我没法和大家一一道别。

 

疫情升级很快。我原本预计要在某个周日乘飞机回国,但接着印度就宣布了全面禁止进港航班,所以我不得不迅速行动。我觉得如果在疫情期间非得把自己隔离起来,我也希望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因此我把航班改签到了周四,顺利乘上了前往孟买的最后一班飞机。毕竟在哪隔离都一样难受,但在家总比在宿舍要好一些。

 

多亏社交媒体,我们项目的同学可以像之前一样继续学业,我们还在社交媒体上重建了课堂。Munk One 每周都会举行讨论课,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也照旧。我们在线上讨论了许多议题,从疫情大流行的地缘政治影响到 Netflix 的建议,各种议题都有涉及。

 

我们来自世界各地,在以不同的方式经受着同一场考验:来自荷兰的同学正在经历着一场不同的疫情大流行;而即使在印度,人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

 

教授们和我们一样,正在经历同样的教学变化,但承担着比我们更多的责任,他们尽力优化教学体验,使其更加人性化。即使不负责相应的课程,也从个人层面上采取着积极行动继续举办讨论课。这些都非常打动我。

 

而这次疫情则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念:我正在研究正确的事情

 

正如我们所见,当前世界存在着种种意见分歧,也存在着巨大的全球差异和不平衡线下——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中所研究的,而如今我们正亲眼看到这一切在现实世界中展开。

 

Anya Haldemann 来自荷兰海牙。她是 Munk One 项目的一年级学生,现在已经返回荷兰,她正在试图安排她的暑假,同时决定之后选择的专业——按目前计划,可能是和平、冲突与正义研究,以及道德、社会和法律。以下是 Anya Haldemann 的自述。

 

校园里一天比一天安静,城市也正在被封锁。我不想冒着被困在加拿大的风险,因此设法找到了回荷兰的航班,也不得不在一天内收拾完宿舍、打包完行李。

 

我多希望现在可以坐在学校院子里,在阳光下和同学们交谈聊天,然而现在我们只能在每周的 Zoom 会议中讨论和分享彼此的观点。

 

其实荷兰正在逐步重新开放,荷兰人非常务实,我们从未封锁全国,孩子们仍然可以在外面玩耍。然而回家之后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也挺痛苦的,就像回到了童年,而我在重新探索家庭动态。我父亲也在家工作。好在我父母一直很支持我,也理解我非常需要独立。

 

我很希望秋季学期能够正常返校,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法在父母家里学习。原先我也期待今年夏天去安大略北部一个营地工作,但现在我不确定营地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所以只能坐等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同时,我可能还会找个工作,纯粹为了找点事干。

 

当然,与大学好友们每周在 Zoom 上的会议让我感觉,我们依然团结在一起。社交媒体使我们能够随时跟进彼此的状态,也让我们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中的一些人最近还开设了线上读书俱乐部。此外,我自己也在记日记作为一种情绪释放的方式。

 

我们都是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而目前我们正处在一场全球危机中,我们想了解未来的日子里,世界将如何应对疫情流行。

 

Brandon Tan Chin Hian 来自毛里求斯,现在正住在多伦多大学的Chestnut 宿舍。Brandon 是物理学和哲学专业的大二年级学生。以下是 Brandon Tan Chin Hian 的自述。

 

这种感觉很奇怪。一个月前,我们没想到生活方式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学校宿舍在给学生提供支持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学业方面,我支持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因为目前没法在宿舍或图书馆使用学习空间,学习的体验确有不同。

 

包括我朋友在内的一些人不得不飞回自己的国家,他们居住在不同的时区,这无疑增加了疏离感并且影响到了学习。因此我认为把考试形式转成在线非堂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我每周与家人 Skype 交流半小时,父亲也会给我发短信,告诉我家里发生的事和一些最新消息。

 

Joe Wong(多伦多大学副校长及副教务长)发表声明称,

 

多伦多大学拥有近 21000 名国际学生,约占我们本科生和研究生总数的四分之一。3 月中旬,加拿大和世界各地实施了封锁措施。当时我们有大约 700 名学生在世界各地交流学习,其中许多是国际学生。学校与这些学生保持了密切联系,以确保他们安全回到多伦多或者他们自己的国家。

 

我们要求住在宿舍的学生尽可能回国,以减少人流聚集可能导致的相互传染。但学校也明确表示,如果学生无法正常回国,他们也可以继续留在学校宿舍,学校会确保给国际学生提供服务和支持,他们也可以继续使用医保服务和学校的医保计划。我们希望借此能让学生们团结一致,形成凝聚力和社区意识。

 

在目前的困难时期,我们国际学生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隔离时期,我们已经转向在线和远程平台教学。学生将继续使用 MySSP 学生支持计划,它能用 146 种语言为学生提供健康保健方面的支持。

 

疫情记录:中国留学生的回国历程

 

法国疫情爆发后,中国学生 Yuzhen Xie 不得不选择削减她在海外的学年,同时她也在多处实行旅行禁令的时期找到了渠道,最终回到了中国。

 

Yuzhen 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她在法国交换期间主修金融、法语和市场营销。她的兴趣领域包括文化比较,品牌运营和教育产业,平时她热爱体育运动。以下是 Yuzhen 的自述。

 

谁能料想到,我上一次在加龙河畔的慢跑,会是最后一次。来不及向我住了七个月的迷人的波尔多城告别,来不及再去一次我常去买法棍的那家面包店——新冠疫情的爆发将的交换学年直接中断。

 

但说实话,这一切也在意料之中。时间倒回到 1 月 24 日下午,我们被告知,病毒已经在法国出现:欧洲的第一例确诊病例出现在了波尔多,我原本计划度过我整个大三学年的地方。那天是中国的除夕,也是我第一次独自在外过春节。

 

随着法国确诊病例增至 100 多人,中国同学和我们国内家长的忧虑与日俱增。从 3 月 2 号开始,我们日常的线上交流多到快要爆炸。

 

一边国内的亲戚和同学用那些带着夸张震惊体标题的推送轰炸着我的手机,从疫情的严重性说到口罩歧视和种族主义,催促我早点回国;另一边,我们中国学生已经向各自的大学递交了请愿,建议立即重新组织课程教学,比如改成远程学习,以减轻学生在公共交通通勤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但直到 3 月 12 日法国宣布全国学校正式停课之前,我们并没有收到积极的回应。

 

强烈的不真实感弥漫在日常生活中:对疫情的担忧似乎只局限在我们自己所在的院子里,在我去杂货店的路上,戴着口罩的我在一群不戴口罩闲逛的路人中显得格格不入。

 

3 月 11 日我订到了回国的机票。令人宽心的是,我们收到了中国老师寄来的口罩。我被拉入了一个名为 “海归交流小组” 的微信群,国内的老师在群内告知了组织我们交换学年的两所学校发布的最新调整措施。老师也在群众不间断地分享航班的起降信息,以便之后乘坐航班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可能发生的状况。

 

 

我花了些时间处理一系列事情:终止租房合同,和各种机构周旋安排事宜,收拾行李并且尽可能把所有东西塞进两个箱子内。等待的心情像坐过山车般起起落落,一周的时间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先是收到了一些同学的消息,由于边境管制,他们被拒绝进入一些机场;然后是无数次航班取消……我的朋友们花了两天时间联系提供疫情隔离的酒店——最近国内出台了政策,要求回国者先进行自我隔离。有些人则要经过多次转机才能回到中国。

 

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马克龙总统 3 月 16 日的讲话,发布了自我隔离的命令,我预订的去机场的车因此被取消,总统还下令关闭欧洲边境——我度过了两个不眠之夜,眼睛时刻盯着我的航班更新情况,另一边儿不停和出租车公司打电话联系车辆。

 

我记得的另一件事是回国的时候。我在飞机上睡了八个小时,醒来时周围都是戴着护目镜,口罩和手套的空乘人员。在填写了几张有关健康状况的书面和电子表格之后,我乘坐的飞机于凌晨 5 点 45 分安全着陆。

 

身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将我们分成 20 至 30 人一队带下飞机。我做了三项通过不同技术进行的体温检查,并当场进行了免费的核酸测试。乘客排队检查过程中秩序井然。

 

精疲力尽的同时我终于放下心来。14 天的隔离从 3 月 19 日开始,一日三餐只需要在 APP 上点单,很快就会有人送到房间内。有人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里开玩笑说不想结束这种“千载难逢”的体验。

 

当我在一个亚热带地区的夜晚写下这些时,酒店工作人员正在将风扇送到每个房间——由于隔离需求,中央空调已经被关闭。这些悉心的照顾使我能够安心地继续上我的在线课程。

 

我们还发现了除 Zoom,Skype 和 Collaborate Ultra 以外的一个新在线工具 Microsoft Team。我们回到国内、分散在各地的 50 位同学多少都和我经历的类似的煎熬,我们希望并正在努力回到原先的状态。

 

Maika Edberg:法国疫情升级期间的心路历程

 

Maika Edberg 是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大一学生,日本&瑞典混血。Maika擅长数学和计算机,在业余时间喜欢听音乐、打篮球。以下是Maika Edberg 的日记:

 

回国前一周:

 

他们太夸张了。我和朋友本来打算今晚去看音乐会,但由于疫情原因,音乐会在最后一刻被取消——因为在法国发现了最早的几例新冠病例。但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觉得能出去玩就要玩。确实,世界各地的形势都越来越严峻,但在这儿不会有什么严重的事儿发生的吧?

 

法国发布官方通知前11小时:

 

显然,总统马克龙正在考虑关闭所有学校和大学。我和我的同学开玩笑说:希望他真的这样,因为我们还没准备好下周的测试;但我暗中还是希望他不宣布关闭学校,在这里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0小时:

 

官方通知正式出来了,学校将从下周起关闭。每个人都站在宿舍走廊里打电话,走廊里弥漫着恐慌情绪,人们互相询问接下来打算去哪里。

 

我大多数朋友在通知宣布后的几分钟后马上预订了返程航班,以免之后碰到封锁和边境关闭,导致其他麻烦。先前我根本没想过回国,但现在我开始认为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12小时后:

 

学校发表声明要求学生尽可能回国。我预订了当晚飞往东京的机票,以避免日本政府之后执行他们正在考虑的 14 天隔离措施。

 

我来不及与大家正式道别,就收拾完行装离开了这里。

 

23小时后,机场:

 

“请出示您的登机牌。”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站在这里。之前我以为,我可能得到7月才回家。我生气吗?因为要离开而沮丧吗?因为要见到家人而兴奋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还有 12 小时我就要回国了。

 

35小时后:

 

东京的城市景象、兄弟姐妹的笑声、父亲的玩笑、母亲的美味佳肴……我回来了。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我可能没有机会和家人一起相处那么长时间。这或许是因祸得福。

 

一个月后:

 

现在的我百感交集。

 

一方面,我很感激。学校做了很多努力,使学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可以度过这段时期,例如提供在线课程。看到法国因疫情导致的惨状,我很庆幸还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很多人的处境比我困难得多:那些身边亲人遭受感染的人、那些还留在学校的人……我非常同情他们。但好在学校已经为有需要的国际学生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一方面,也我很遗憾。大学不仅是学习学术概念的地方,也是我们作为个体获得成长的地方。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度过的八个月的每一天都充满挑战。这样的日子只能持续三年,而现在因为疫情还会进一步缩短,我不禁感到沮丧。

 

除了在线课堂以外,我也能够通过 Telegram,Discord 和 House party 等在线平台与我的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我们聊着隔离期各自都在做什么,互相询问关于课堂的问题,甚至还通过视频通话庆祝彼此生日。

 

学校的学生管理团队一直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发送邮件及时告知我们学校做出的行政决定,同时和我们保持联络,确保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的体育教练甚至还给我们发送了可以在家进行的锻炼视频。

 

但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仍然有些失落,这也加重了的焦虑。如果这种流行病像现在这也持续下去、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加剧,那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够返回法国和校园。

 

我的朋友们也担心,由于法国政府机关仍然关闭,他们的学生签证会无法更新。尽管我很幸运地拥有欧盟公民身份,但在将来会怎么样呢?在这场真正对全球产生影响的健康危机结束以后,一切是否能够恢复到 “正常” 水平?

 

当然,没有人有确定的答案。在边界封闭和旅行禁令已成为常态的世界中,人们很容易陷入这种焦虑,尤其是国际留学生们。

 

我尽量让自己避免焦虑。我正在尽可能每天待在家里,有规律地学习和上网课。

 

我明白,个体能做的贡献微乎其微,但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实现同一个目标。让我们专注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当我们可以自由、正常地出去时,我们也可以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去。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疫情爆发期间的观察

 

Tiana Zhao 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已经在加拿大学习了几年。在滑铁卢大学就读精算科学和统计学专业,目前大二。Tiana 自 2015 年以来一直在加拿大,平时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业余时间喜欢听音乐,吹笛子和跳舞。以下是 Tiana 的自述:

 

有人觉得在加拿大留学最难的是语言关,有人说是适应这里的长冬,但我认为,是适应这里的文化并且适应变化。

 

当我第一次来到加拿大上中学时,因为通过了语言测试,所以我和本国学生被分在了同一个班上常规课程。在中国的时候,我会经常在课间、中午吃饭时和宿舍里和朋友聊天、结识新朋友,但在刚到加拿大的几周里,我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去和人交流、不知道如何交朋友。

 

我每节课有 80 分钟,中间一直不停做笔记。下课之后我只有五分钟时间从一个教室转到另一个教室去上下一门课。午餐时我会坐在储物柜旁边的地板上独自吃饭,然后去图书馆写作业。在几周后,我才开始与同学交谈,询问是否可以和他们一起吃午餐。就这样,我慢慢交到了朋友。

 

在我 11 年级时,我从温尼伯搬到了温哥华。我决定参加一些学生俱乐部和社团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第一次参加学生俱乐部会议时,我想成为活动的赞助委员会主席时,所以当俱乐部 leader 问起谁想成为委员会主席时,我鼓起勇气主动请缨。就这样,我开始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享受其中。

 

当我进入滑铁卢大学后,除了交朋友和参加课外活动以外,我还必须学着独自生活。最初的几周里,我非常想念父母,以至于要独自待一秒钟我都害怕。那时我在图书馆待到晚上 11 点,乘坐最后一辆公车回家,睡觉,然后第二天早上 7 点 30 起来,参加 8 点 30 的讲座。

 

慢慢地,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孤独。我会在周末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独自一人吃晚餐时看 Netflix,有时去公共图书馆借一两本书,然后坐在靠窗的沙发上看书。我学会了独自生活和照顾自己。

 

如今在 Covid-19 的笼罩下,加拿大的国际学生处境艰难。在这种困难时期,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回家和家人待在一起,要么留在加拿大以防下次回来时被拒绝入境。

 

我希望在学校宣布课程转为在线的时候自己已经回国了,但在听到加拿大宣布关闭边境的通知后,我不得不改变计划。我被迫独自一人待在滑铁卢——我大多数朋友都来自安大略省,在线下课程和考试被取消后,他们很快就回了家。

 

话虽如此,我非常感谢滑铁卢大学可以让我们在线上课、考试。因为我在澳大利亚上学的一些朋友说,在这种压力很大的时期他们还是要去学校上学。

 

回顾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的经历,我为自己的成长感到惊讶——从一个胆小,无法与任何人交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于奋力追求梦想的成年人。

 

我感激自己曾遇到的所有机会:从严格的学术环境到鼓励我们参加的课外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以及滑铁卢的合作社计划。如果时光倒流,我想告诉自己,无论适应融入新文化有多困难,努力越多,收获的体验就越有价值。

新冠疫情中坚韧的在港学生

 

爱尔兰学生 Rachel Ganly 分享了在香港,学生和大学在动荡的一整年中的经历。以下是 Rachel Ganly 的自述:

 

去年 11 月,抗议活动蔓延到大学校园后,学期被迫缩短。

 

那时,学生几乎没有考虑过切换到在线模式上课的可能性。一些教授被学生的电子邮件淹没,学生们努力地在在线课堂上进行分组演讲,在无法进入图书馆的情况下完成作业。如今的变化真的很大。

 

2 月,中国春节刚过,冠状病毒的威胁就爆发了,学校迅速决定使用在线模式——除了充分利用在线小组讨论和在线白板之外,似乎别无选择。

 

在 2 月初发布公告的那几天,我所在大学的教育创新部门开始采取行动,在两周的时间内为数以千计的教师和研究生助教组织了密集的 Zoom 平台使用培训课。

 

虽然紧急情况几乎是从去年骚乱发生起就出现了,但大学和学生似乎更愿意去适应新的挑战。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开始与世界各地面临相同情况的人们分享在线学习的经验。

 

冠状病毒危机凸显了应急准备与合作对全球大学的重要性。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能够进行清楚和平静的交流非常关键。

 

即使面对如此动荡的一年,这里的学生(主要来自香港和中国内地)仍然能够安定地学习,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床边,也有人在厨房还在学习。

 

过去一年,香港的学生需要处理很多事情。我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去年的抗议活动中丧生, 这件事在我们学校毕业典礼上宣布,许多家长和学生在校园里献上花和泰迪熊以示哀悼。

 

那个周末,香港掀起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抗议浪潮,而学校是这波抗议活动的中心。尽管我的学校由于安保提升而维持了平静,但校园在几天之内就被清空了。中国学生们排着队等候前往边境的旅馆。

 

国际学生们相拥哭泣——他们在国外的时间被缩短,毕业典礼和课程也被取消。

 

起初我对这些变化感到震惊,但事后来看,我很感激学校对学生安全的重视。学校很快设置了仅供学生和工作人员通行的门,并且配备了额外的安保人员,每天都收到电子邮件通报相关情况,还有专门的教员和监护人员负责检查我们的健康状况。

 

2月,当冠状病毒在中国大陆爆发时,学校要求住在校园内的学生尽可能离校,其中大陆学生也可以尽快回去接受两周的隔离。一周之内,学校就建立了温度检查站,并且能够给学生每天提供一个口罩,学校各处也一如既往地为学生提供洗手液等清洁用品。

 

对于香港的年轻人来说,将来会是什么样仍然不得而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充满愤怒、沮丧和绝望的一年。

 

香港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香港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这也需要社区在各个层面上提供心理健康和福利方面的服务。但是我仍然能看到,学生们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毅力和韧性令人钦佩。就个人而言,我已经从今年的危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撰文 / 灯塔学院 本文由灯塔学院独家原创,发表于财新博客的灯塔学院教育专栏。

话题:



0

推荐

灯塔学院

灯塔学院

14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灯塔学院是一家专注全球升学指导的国际教育咨询机构。灯塔学院的独家原创教育资讯和数据发表于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盖茨基金会、FT 中文网、环球时报等各大媒体。灯塔学院专栏由灯塔学院常春藤校友团队联合写作,并独家发表于财新网。 微信订阅号:造一座灯塔 升学指导咨询微信 / lighthouseacademy 网站:www.alighthouse.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