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木曦

西北大学 市场营销 硕士

俄亥俄大学 新闻学 学士

西北大学 校友招生官

灯塔学院 看塔人

 

西北大学校友办公室,北京

 

我坐在西北大学的校友办公室,面前放着的是一张申请西北大学本科的学生申请表。

 

参加过模拟联合国,数学非常好,只有 14 岁。

 

他瘦瘦小小的,有些稚气,是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学生,就叫他彼得好了。彼得 10 岁读中学,4 年时间完成从初一到高三的全部课程,并在 14 岁的那年,开始申请自己心仪的大学。

 

在对他进行西北大学第一轮校友面试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彼得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十分关心时政,在面试中,我和他特别聊到了他关心的贫困人口问题。

 

在我短暂的校友面试官生涯中,我见到太多太多优秀的高中生。他们中有的来自国际学校,自小接受西方教育,有一口流利到近乎母语的英语;也有人有着令人惊叹的阅读量,对诸如社会平等、女权以及政治等问题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

 

看着他们略显稚嫩,但眼神中充满着坚定的脸庞,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我前往美国开始追梦之旅的情形。

 

雅典市,俄亥俄,美国

 

我在高中时一直向往电影中高楼鳞次栉比,街衢繁华的美国。刚刚满 18 岁的我,就这么带着对美国的好奇和向往,申请了一向喜欢的俄亥俄大学新闻学专业,毅然决然飞向了大洋彼岸未知的美国。

 

初来乍到美国,文化上的差异让只有 18 岁的我很难适应。

 

大一第一学期,我上了一门叫做女性学的课程。课上老师讲到艾滋病的现状与预防。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一个思想非常传统的中国姑娘,对于两性的话题免不了羞赧。下课的时候老师为了强调安全性行为,特地为大家准备了安全套,让同学们从两边往中间传,保证人手一个。我正好坐在那一行的正中间,偏偏到我的时候却没有了。

 

我尴尬地坐在座位上,不知道该不该举手告诉老师我没有领到。环顾四周,所有人对此表现得很平常,仿佛司空见惯。内心挣扎了许久,传统和旧有观念最终得胜,我还是选择了安安静静红着脸坐在座位上,熬完了整节课。

 

在美国,很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就像我一样:过于害羞,害怕英语不够好,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怕问题过于幼稚,不敢主动寻求帮助,怯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这往往是一个死循环,因为如果不主动一些,就没有人会主动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助。而当你面临的困难更多时,你会更加害羞,更加怯于表达自己。

 

之后的我,学会尽量在课堂上把遇到的问题当场解决。开始提问的时候,我也总会在心里想很多遍自己的问题说得是不是正确,提问时还会因为紧张而结巴。还好不久,我就走出了紧张感,开始适应美国的大学生活。

 

我在美国时最好的当地朋友安娜是我在大学社团和课堂里认识的同学。在我的异国生活遇到问题的时候,她总是能及时地为我给予援手。大三时她曾邀请我去她家住一段时间。文化并没有成为友谊的隔阂,她会为我准备早饭,而我也会下厨做几道中国菜给她吃。

 

我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教育背景,却在共处中找到共性。我回想起初来美国之前心里那个小小的梦想:去看看大洋彼岸的世界,去接触不同的人,尝试不同的事情,体验不同的生活。

 

因为课程采访,我开始不断地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最后我选择的采访对象,是小镇里的一位纹身师。我还记得那是个周末的上午,我跑到小镇商业街上的的纹身店,满墙的纹身作品,店里还有不少身上各色纹身,戴着鼻环或耳环的顾客正在和纹身师轻松地聊天。

 

我开口表明来意,问是否有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我看起来格格不入。问完之后没有一个人理睬我,这令我开始有些慌了。这时候一个胖胖的、满脸胡子的美国人穿过纹身店里缭绕的烟雾走向我,看起来也有点凶,却挽救了我这次开头略显失败的采访。他开始用沙哑的嗓音和我交谈,并告诉我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他甚至说自己还有一个重金属乐队,邀请我去看他的演出。

 

这门开给大学生的新闻采访课还要求学生去咖啡厅,听邻桌人的谈话,之后通过他们的谈话,根据听到的信息,试图练习还原他们的故事。

 

这个作业对我来说并不轻松。美国人平时交流的语速并不像我们在英语听力中那样标准稳定,还会夹杂大量俚语。我往往要连蒙带猜,绞尽脑汁地揣测坐在咖啡馆邻桌的女士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才让她如此情绪激动。

 

除了日常采访之外,学生还被要求每周阅读两本书,扩大阅读量。我常常需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结束这门课程的时候,我长出了一口气,以为艰难的时间终于过去了。可是事实证明我对于美国式的大学教育还是了解太少。

 

我的学习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最多时,我需要在一个学期上完六门课程,参加四个社团。我还需要找相关专业的实习。白天的喧嚣过去,我往往还要在图书馆写作业到深夜,通宵也是家常便饭。我庆幸有过那么一段奋斗着,辛苦着,但是也收获着的岁月得以怀念。

 

新闻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课之外选修其他的课程,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大多选择了有一定基础的数学或者计算机专业,我却选了毫无基础的艺术课。有的作业要求学生用手工胶带粘好一只鞋,再加上硬纸板;还有的作业要求我们用相同的东西拼接成图案,再配上一个合适的背景拍下来。

 

我选择的素材是五十个便签纸,将天空作为天然的背景。我最初的设想是将所有便签缝在一起,然后利用气球将它们带上天空。可是做到一半时才发现五十张便签的重量有点超过我的想象,单靠几个气球根本无法带动。我只能立刻想办法,请朋友们帮我把这些便签纸从楼顶扔下来,而我则站在楼下仰头拍摄它们在空中跳跃、飞翔、旋转的样子。

 

那是我记忆里虽然久远,但还鲜活的大学时代。

 

之后我成为一名营销广告人,前往西北大学,读这所大学里最负盛名的市场营销专业硕士。从高中毕业,到如今,美国已经像是我的第二故乡。

 

灯塔学院,国贸三期,北京

 

在美国读书时,我提交了申请,成为学校的同伴导师(Peer Advisor)带新来的国际学生适应环境。

 

新生季开学前,我会提前两周回到学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为国际生解答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最近的超市在哪里、洗衣服如何办卡,学生写作和日常生活应该注意到哪些事情,像是个“国际新生生活管家”。

 

同伴导师会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国际学生尽快融入当地文化的活动:玩美国的传统游戏“寻宝”(scavenger hunt),为他们提供校园里某个景点的线索,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

 

在帮助这些留学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初衷逐渐发生了变化:当我看着这些国际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变得如鱼得水,我就从这样的工作中发现了更多意义。

 

回国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去帮助那些想要出国,却苦于无法获得相应信息的中国学生。我希望他们不会会像当年的我一样,没有丝毫准备,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毫无所知,抱着一腔热情不远万里去到美国,经历所有最初的挫折和坎坷。

 

这便是我来到灯塔学院的理由。

 

我在灯塔创办了全新的海外项目和经历规划项目,并为灯塔主管所有夏令营、游学和海外体验产品。未来不久里,灯塔就会正式发布一系列全新的原创海外体验产品,供所有的读者和签约客户尝试。

 

我希望更多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可以在进入美国学习之前,可以更早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体验者,通过试用期的 trial run,见识海外课堂的氛围,和教授聊个天,一块儿去我曾经最爱的小众餐厅或者公园散个步,在见过真实的美国之后,再做出是否去美国读高中,读大学,读硕士这些在最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决定

话题:



0

推荐

灯塔学院

灯塔学院

14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灯塔学院是一家专注全球升学指导的国际教育咨询机构。灯塔学院的独家原创教育资讯和数据发表于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盖茨基金会、FT 中文网、环球时报等各大媒体。灯塔学院专栏由灯塔学院常春藤校友团队联合写作,并独家发表于财新网。 微信订阅号:造一座灯塔 升学指导咨询微信 / lighthouseacademy 网站:www.alighthouse.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