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王 煦
中国农业大学 本科
农村区域发展(国际方向)
坦桑尼亚 Wa Simba 村
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
中非农业技术合作与推广 研究项目
 
去过很多地方,唯独没踏足过这片大陆。我从东临太平洋的北京,来到东临印度洋的坦桑尼亚,将在这里吹到来自印度洋的风。无论我在这个国家的哪个角落,那些风,总能找到我。相伴而行。
 
坦桑尼亚的城市
 
到达坦桑尼亚,已经是下午。驱车从达累斯萨达姆机场前往位于市中心的 Hong Kong Hotel。
 
一路上,既是愉悦又是忧伤。忧伤于这里的落后,这里市容的脏乱差。满街的黑人着实令我不安,不安于他们的落后与低文明程度,不安于他们黑色的皮肤。我不认为我有种族歧视,但是这皮肤背后所代表的,是我们和这里主流人群的不同,从价值观到历史背景,从文化到国民素质。文化休克或许在飞机落地的那一刹那,在我们办理落地签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他们的海关,甚至会明知道我们是学生的情况下,让我们花5倍的费用办商务签。甚是不安。
 
从车窗向外看去,这里的大街也的确十分落后,像 80 年代的中国。沿路都是叫卖破旧商品的小商贩,路上灰尘很大。他们十分热情,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打招呼。愉悦在于,天气温度很舒适,牛仔裤加长袖,简单随兴。蓝天白云,空气质量很好。这惟淼的愉悦,将是我之后每逢觉得自己很是难受时,聊以自娱的借口。而这里来自印度洋的风,也将是我日后最大的怀念。她们无处不在,是这里最令我舒服的存在。
 
下榻的宾馆是中国人开的。在尽力向国内的宾馆风格靠近。但毕竟是坦桑,坦桑服务员,坦桑电视频道,坦桑卫生间。这些对比反而更使我思乡。好在大堂经理等管理层都是中国人,可以和他们无障碍交流,这让我很欣慰。和黄老板以 2200 的汇率,用 20 美元换了 4.4 万的当地坦桑先令,希望在这里的前几天能够用。
 
次日上午,去了坦赞铁路。一个中国援建的铁路。出于友谊还是利益而援建?我不知道。我向来不是个喜欢研读历史或外交的学究。但是这里的车站却很有感觉。
 
我们去时刚好有一群人在等车,大概有 20 人左右。车站里的工作人员不会英语,用斯瓦西里语和我们开着玩笑。明知道我们听不懂却也依然在说着,很是乐观与开朗。而大厅里则还拴着几只鸡,我猜是车站员工喂的。因为这里会有载着大米的车经过。搬运时难免会撒一些下来。也就喂喂鸡了。而这鸡散发出来的味道,也像极了 80 年代的中国车站,很是怀旧。就算是来自印度洋的风也吹不散这怀旧与不发达的气息。
 
 
坦桑的美食
 
在坦桑呆了些时日,就当地特色的美食与饮料作一些介绍。当地其他的舶来品食物(例牛排、炸鸡等)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Ugali
 
作为来坦桑吃的第一餐当地的食物,务必介绍一下它。
 
Ugali 是一种由木薯粉为主要原料,加水成浆后,再经过烧干而制成的。完成后类似煮熟的年糕,但是没有那么粘手,且质地较软,不是很劲道。在加木薯粉时,也可以加入其它的原料,如玉米粉。不同原料制作出来的都被称作 Ugali。当地人就是以它为主食,以在 Break point 餐馆享用的 Ugali 为例。 按照当地的方式,食用之前会有服务员端着盆和水到你面前洗手。食用时需要用手撕下一小块,揉捏后送入嘴里。个人选择配红烩羊肉配 Ugali,用 Ugali 蘸羊肉,感觉还不错。一盘主食,几乎抢了羊肉的风头。
 
顺带说一下“香蕉”。与我们所认识的香蕉不同,这是一种主食,含有大量淀粉。口感很硬很面,是烤熟的。
 
糖和咖啡
 
糖是一种类似中国过年时吃的花生糖的东西。不过糖是黑色的。咖啡则是当地的黑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但是下面有一个碳盆,去保证咖啡是热的。小哥左手拎着放着小茶杯的桶,桶上放着一大盘花生糖。右手拎着咖啡壶和碳盆。沿着海滩叫卖。一块多人民币一块糖,咖啡貌似免费。反正一杯很少,大概 70ml。
 
糖的味道和中国的花生糖真心差不多。但是配上苦涩的热咖啡,别有一番滋味。咖啡很解糖的甜腻。貌似这种吃发在当地还挺流行的。吹着印度洋的风享受着小吃,十分惬意。
 
鱼和薯条
 
当然,鱼的口感不错,还是挺新鲜的,比较靠海,海鱼比较多。白色的酱汁是酸酸的,很开胃。鱼肉加上酱汁还有柠檬,鲜香爽口。薯条则很脆,朴质的土豆味中和了鱼肉的鲜味,相得益彰。这样简单的搭配给人的感觉非常不错。有种身处海边的错觉。
 
铁板薯条
 
蔬菜事先烹饪好,垫着薯条,放在很热的铁板上端上来。一路上都是“滋滋滋”的声音。蔬菜有菜椒,小玉米,洋葱、蘑菇等。也可以选择加鸡肉或者虾仁。酱汁有类似黑椒和红烩几种。但是味道都不是很像中国的。口感偏印度口味,有点奇怪。对了,如果把垫在下面的薯条换成米饭,加上虾仁和黑椒汁,活脱脱虾仁盖浇饭的既视感。
 
至于当地的饮料,想介绍这几种:乞力马扎罗啤酒,当地比较流行的啤酒。口感偏沉重,较苦。气泡很多。十块人民币左右。百香果味芬达,可能是由于当地产百香果,所以便有百香果味的芬达,感觉像是百香果加橙味芬达,但是百香果味很浓。当地多以玻璃瓶装。三块多人民币一瓶。姜味汽水和 bitter lemon,姜味汽水叫 stoney,像是雪碧加了姜汁。苦柠檬则是略苦略酸的雪碧。价格均为四块多。乞力马扎罗矿泉水,当地产的矿泉水,就不解释了。
 
坦桑人
 
作为人文科学的学者,我想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不多了解一些当地的人们,那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首先关于坦桑当地黑人的看法。
 
体味:对,不管是谁,社会背景如何,收入如何,都有体味。而处理的方法只有两种,香水或洗澡。我认为 15% 的人会选择前者,5% 的人会选择后者,剩下 80% 放任自由。而不管怎样,除了洗澡的 5%,这 95% 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于是无论走在那里,都有体味,好一些的时候是廉价香水的味道。
 
数学:很差。农民从不记帐,不算帐。商贩对于三件物品以上的还价完全算不过来。饭店的服务员算我们一行人一餐的帐可以算一个小时,绝不夸张。一个芒果一千五,五个七千不卖,三个三千可以。
 
工作:效率真心不高。除了各种用餐,休息,礼拜,他们还有各种明目张胆的偷懒。一帮人在工作时间听歌,还认为理所当然。偷懒再正常不过。此外,三天两头罢工“维权”也是常有的是。至于拿了工资就不来上班,也是很常见。自由散漫是他们天生的习惯。就连自己的农田有时也懒得打理。
 
生活态度:没有自杀的。就算生活再艰苦,他们也依然很乐观。我亲眼看见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是依然活到了 107 岁,依然很开朗。
 
不会算数或许让他们不去攀比,活的更轻松。看到谁都会跟你打招呼,其实就是闲的慌。但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开心。一分钱没有也敢向刚认识的人求婚。被拒也很开心。我想他们的生活应该都是随缘型,所以不守时便很容易理解。只是时代在变,城乡有差距。这样的生活态度应该会转变。
关于坦桑的中国人
 
其次是关于坦桑的中国人。
 
我想通过他们,一来可以了解中国人在坦桑的生存情况,二来可以知道坦桑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在剑麻农场,我们见到了此行所见过的最多的一群中国人:10 个。他们是国有公司的员工,负责在这片土地种植和加工剑麻。他们雇佣了 650 个当地人来运作剑麻地和农场。有的刚来两个月,有的已经在这里呆了二十三年。他们都会当地语言。在农场,我们吃了中餐。而中餐后的汪总讲故事时间则把他这些年来在坦桑的一些经历都将给了大家听。作为文革时期受害最深的一代,他却一点都不恨文革。其身上之苦耐劳的精神让我觉得很是不容易。在坦桑扎根 32 年,这些艰辛,不言而喻。汪总是个老坦桑了,为了事业付出了很多。看着这十个人在郊区的农场相依为命,由衷地觉得苍凉。回国前一晚和他们烧烤喝酒,他们脸上是从未有过的兴奋。农场人和我们这帮年轻人喝多了,而汪总则默默地又为我们端上一大盘炒花生米。
 
另一群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经营 Hong Kong Hotel 的中国人,一共有六七个,都是酒店的管理者。他们也都熟练使用当地语言,且雇佣了当地的黑人作服务员。在坦桑也呆了很多年。其中有个负责前台接待的姐姐,很是好看。而他们对当地人的态度,我想是参半的。他们无疑很讨厌当地员工的不守时和偷懒。但是同时,他们也很喜欢当地人的淳朴和善良。又一次出门前,老板娘跟我说:“如果真有人抢你东西,你不要害怕。他们受过教育,只抢东西不会伤害你。你甚至可以和他们谈,给他们多少。不像中国人很变态的,抢你东西不成就杀你。”这一段话足以看出,老板娘还是很相信当地人的。
 
回去的航线是飞阿联酋转飞北京。在机场,看了看坦桑蓝,很是昂贵,作罢。于是进入登机口,等待登机,并在微信群里和坦桑的大家道别。登机,便也就等待起飞。一切都很平静,归心却依然似箭。在机舱里,写下些东西。作为结尾好了。
 
飞机起飞,翼下是来自印度洋的风/还能依稀看见达市的城区/从嫌弃到习惯/生存,和他们的体味一样令人无奈/但是风来风走终是离开/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在继续/我们的、他们的
  
 
一个关注海外教育、常春藤留学的订阅号
成为灯塔故事手册的主讲人
讲述你的故事
猛戳,填写以下表格
https://lighthouse5.typeform.com/to/vmeXsY
话题:



0

推荐

灯塔学院

灯塔学院

14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灯塔学院是一家专注全球升学指导的国际教育咨询机构。灯塔学院的独家原创教育资讯和数据发表于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盖茨基金会、FT 中文网、环球时报等各大媒体。灯塔学院专栏由灯塔学院常春藤校友团队联合写作,并独家发表于财新网。 微信订阅号:造一座灯塔 升学指导咨询微信 / lighthouseacademy 网站:www.alighthouse.org

文章